去年 Charles Schwab 把手續費降到零,然後併購了TD Ameritrade,才開始留意這間公司
剛好又在相同的行業,所以看到這本 Charles Schwab 本人寫的書就特別有興趣。整本書寫整個 Charles Schwab 創業 40 年的過程
下面列出五個有收獲的點,但只進行翻譯的部分,評論就不方便放上來
-------
1.關於投資
投資是除了薪水外,人們參與經濟成長的方式。我是樂觀主義者,而投資對我來說一直是展現樂觀主義的行為
-------
2.關於券商
我認為整個券商體系充斥著利益不一致...很多人透過(讓客戶)買進賣出賺到錢,而不是使客戶的投資組合長大。但這不是他們的錯,整個系統就是這樣運作的 ...所以我們公司的員工不會因為說服客戶進行更多交易而得到更多獎勵。員工的利益與客戶是綁在一塊的,客戶賺越多、對我們提供的服務越開心,我們的員工就賺越多...他們的獎金來自於服務的客戶數與總資產,跟創造多少佣金一點關係都沒有
(一開始創業時)我要使這家新公司極度精簡。不再有研究、不再提供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不再提供資訊。我要消除一切可能使我分心的東西(當時因為美國法規的改變,他看到的機會是折扣券商)...我會開除提供股票資訊的人。除非客戶主動詢問,不然我們什麼東西都不提供。我們唯一的角色就是達成客戶的願望
在幫客戶交易股票的時候,我們不只是拿市場提供的報價(當時還是人工搓合的年代)我們替客戶找到最好的撮合價格,這是我們提供額外價值的地方。要記得,我們不提供建議。只是在最佳條件下,提供快速、簡潔、正確的服務
-------
3.關於泡沫
1962 年有個泡沫叫做“保齡球泡沫”。在 1961 的時候華爾街描述一個景象,那就是在不久的將來每個美國人一週平均會花兩個小時在打保齡球。所以當時保齡球公司、賣制服公司、賣保齡球鞋的公司、啤酒公司、粉筆公司,這些公司的股票都漲翻了。後來泡沫破了。但當時分析師拿這個數字(美國人一週平均會花兩個小時)去乘以美國的人口,便會得出這些令人著迷的數字
-------
4.關於成長
不管身為投資人還是創業家,我一直相信成長。如果我必須選擇,我會選營收的成長而非盈餘。在我的經驗裡,盈餘成長跟隨營收成長,而股價跟隨盈餘的成長
公司創立就是為了成長。每年最少要有 10-15% 的成長。這不容易。你不能休息、不能感到滿足
聚焦在成長不代表要成為產業裡獲利最高的公司。我不想成為獲利最高的。我想成為那個永遠都在想著成長、想著怎樣找到資源來創新。我一直認為只要找到新方法幫助客戶成功,獲利就會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們創立第三年,面臨一大堆問題。但這些都是很棒的問題,因為它們源自於我們快速的成長
-------
5.關於競爭
我不太關注競爭對手在幹嘛。我不會浪費時間思考怎樣利用他們的弱點來削弱他們。反之,我總是把心力放在客戶上面。對我來說,關鍵在於成為第一個提出能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與服務的公司,成為領先者,其他人就只能追趕你。如果我能做到這樣,那我就可以忽略競爭者...而怎樣才能做到這些?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直接的第一手知識。我花費大量時間待在分行與客戶對談、觀察他們在幹嘛、試圖理解他們在想什麼。另外因為我創業的一個因素是想滿足自己的需求,所以我也會花心力在我自己上面,身為一個投資人我的習慣、需求是否產生變化
賈伯斯很有名的一句話是客戶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你必須展示給他們看。每一個有新想法的創業家大概都會說類似的話。創新來自於心中一個聲音,告訴你這是一個好主意、這是下一件大事,大家一定會喜歡。市場調查和測試可以扮演一個角色,但他們不會取代好的直覺、不會取代想要建立一個自己都想要的東西的想法
                                    
去年 Charles Schwab 把手續費降...                                
                                去年 Charles Schwab 把手續費降...